第26章 九年义务教育的震撼_我就刷个视频,怎么古人都破防了
菠萝笔记 > 我就刷个视频,怎么古人都破防了 > 第26章 九年义务教育的震撼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6章 九年义务教育的震撼

  第26章九年义务教育的震撼

  秦始皇摸着下巴思忖:

  “这个科举制度倒是有意思。”

  “经乡试、殿试、会试,考试内容逐渐深入,层层选拔挑选人才。”

  “我大秦读书人本就稀少,高中状元之人必是人中龙凤!”

  李斯看着天幕连连点头,异常惊喜。

  “陛下,此法甚妙!”

  “大秦取仕制度多为世袭。”

  “开设科举,可取民间真才实学之人,也可剔除贵族中无才之人!”

  “自春秋战国时起,百家争鸣。民间思想家频出。”

  “此科举制度可使其在秦为官。”

  “届时必为我大秦中流砥柱!”

  始皇帝微微颔首,很肯定李斯这番话。

  只是这平民为官,必定会触及到王侯世家的利益。

  先秦商鞅变法就是触及到贵族利益,最终被车裂。

  而且如今秦国百废待兴,基建四起。

  朝政广征民夫兴建长城,虽并未每户全部征集,至少留下一个人。

  但大部分都会在家忙农事,照料老人。

  平民中也罕有读书人。

  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才是。

  刘彻的脸上写满了疑惑,眉头紧皱,眼中露出些许迷茫和不解。

  这科举制度看起来是朝廷选拔官吏的考试。

  他即位之初,将选拔官吏由先秦时期的世官制改成察举制。

  察举制首先得通过郡守或者诸侯的举荐,再经试用考核才任命官职。

  如果官员推荐的人如果没有通过考核,或者在为官之后犯事,这个官员也需承担相应的责任。

  经察举制选出了一些很有能力的官员。

  例如董仲舒、东方朔。

  他自认为察举制公平公正,广纳人才。

  可是天幕倒是完全没提呀。

  看来是有些许弊端,以至于被科举制度取代。

  倒是这科举选出的状元颇得后世之人肯定。

  可是科举制是一级一级的考试。

  读书人本就稀少,如此选出的人必然只有凤毛麟角。

  如今大汉乃多事之秋,急需人才。

  他已经颁布诏令,向天下召集经世之才。

  逐级考试实在是来不及。

  等这次攻打完匈奴,再做打算吧。

  朱元璋一脸得意,胡子感觉都要翘到天上去了。

  我大明的状元都不是死记硬背的书呆子,只会背四书五经。

  从举人开始,就是靠个人能力发挥了,都是肚子里面有真货的良才。

  当然状元不止得有能力,还得有颜值。

  朱元璋想起大明第一次殿试的情景。

  郭翀的文章写的真是好啊,可惜长的丑了点。

  还是吴伯宗好看一些,该当状元。

  赵匡胤看到天幕提到的史上最卷科举是在北宋,忍不住心中得意。

  “我大宋人才何其多!”

  “仅仅一届科举,就好些人在历史留名!”

  他哪里想的到,集合这些人似乎是花光了北宋的气运,直接让北宋人才断代呢。

  “寒门难出贵子就是有信息差。”

  ”寒门为了读书举债,用妻子嫁妆的,比比皆是。”

  “古代早期教育资源被贵族垄断,上学也不是想上就能上。只有王侯、公卿子弟才能上学。”

  “古代纸张技术和印刷技术都不发达,在唐朝,普通平民不吃不喝一个月,也不见得买得起一卷书。”

  李世民看着天幕沉默了。

  虽然科举制度让寒门学子重现曙光,但是笔墨纸砚、书籍的价格都让人望而却步。

  寻常百姓家要是有一卷书,是可以当做传家宝一样的存在。

  而读书不止有这些花费。

  还有请夫子讲学、赶考的费用。

  他想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入仕,任重而道远啊。

  想到这,他不禁叹了口气。

  不过这印刷技术是什么,是跟书籍相关吗?

  李世民来了兴趣,继续看着天幕的评论会不会出现相关内容。

  “古代全国参加科举考试才十几万,现在全国高中生参加高考的人数就有五千万,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。”

  “古代读书人有质量,现代有数量啊。2023届大学生1158万,研究生130万。”

  “建国之初人口5亿,4亿文盲。50年代开始扫盲,10年扫盲一个亿。如今我们可以自豪的说,人口14亿,华夏文盲率不到3%。”

  “九年义务教育啊,不上学犯法。”

  “害,我大江城有个地方街道口知道吗?因为过了街道口,研究生多如狗,博士更是满街走。”

  “最近几年,博士都因为太多,沦落到扫大街。”

  “古代马车载重一般200公斤,五车就是1000公斤。按照每公斤竹简8000字来算。学富五车就是800万字。这阅读量,中学生轻松搞定。”

  “今年刚考上清大,晒晒我的高中复习资料。[8米高书图]”

  “恐怖如斯!我旦旦医学系献丑了。[一学期课本厚半米图]”

  “华夏在短时间崛起,就是因为狠抓教育。”

  “少年强则国强,为华夏之崛起读书!”

  秦始皇被这书山图震撼到了,内心许久无法平静。

  “少年强则国强,为华夏之崛起读书!”

  “说的好!”

  “这文盲是不识字之人吗?”

  “14亿人口,文盲率不到3%!”

  “岂不是人人皆识字,人人都有书读!”

  “这后世之君,不怕百姓读书明理后作乱吗?”

  “不上学竟然犯法。”

  他的担心不可谓多余。

  前些天咸阳宫的一场宴会,淳于越批判秦始皇施行郡县制,而是应该继续实行分封制。

  淳于越的反对,只是一个导火索。

  接下来几乎整个朝堂都牵涉其中。

  而他自然是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

  他很清楚,一旦重新分封制,秦朝必定重蹈西周的覆辙,又将诸侯割据,战乱四起。

  因此,这个争论毫无意义,郡县制是他一定会坚持的。

  不过这场争论的出现,却让他意识到另一个问题。

  像淳于越这些饱学之士,所学之书籍大部分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典籍,自是鼓吹分封制。

  李斯建议废止诸子,以吏为师。

  因此,他打算焚烧部分诸侯国的史书,保留先秦诸子百家的藏书。

  这样天下人就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判当今朝廷。

  文武百官皆是陷入了无比的震惊之中。

  “天下人都读书,书从何而来?有如此多的典籍吗?”

  “这薄薄一册,是纸张吗?瞧着倒是比竹简轻便很多!”

  “每人一本,也是十几亿本。”

  “一个人高中复习资料八米,就是二十四尺。嘶~所有人加起来得有万亿本了吧!”

  “我大秦的藏书量,才几十万卷!”

  “这这这......”

  淳于越满脸的震撼之色:

  “博士满街走,甚至沦落到扫大街!”

  “这......是真的吗?”

  他原为齐国博士,秦统一六国之后入秦,任仆射。

  虽不知道后世博士的含义。

  但他猜想后世的博士也是饱读诗书之人。

  秦始皇听到了大臣们讨论的内容,不由得苦笑起来。

  前些天咸阳宫酒宴上也只有七十的博士。

  “朕统一六国之后,搜寻天下博士,也只找到几十个!”

  “这些博士,朕如获至宝。”

  说罢深深的看了一眼淳于越无奈道:

  “即使出言不逊,朕也没有责罚。”

  “这一比,我大秦啥也不是!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lji.cc。菠萝笔记手机版:https://m.blji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